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导师制是什么(高校导师制),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导师制是什么(高校导师制)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它是随着学院制而产生的。直到现在,它仍然是牛津、剑桥和许多大学教学过程的核心。导师制是学生个人和导师面对面的交流,重在培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罗列事实。具体来说,新生一入学,学院就给他们选导师。每个导师带的学生少则3 -5人,多则10人。学生每周和他们的导师见一次面。导师们或对学生的论文进行点评,或指出学生该看的书,该听什么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或在与学生的争论、讨论、交流过程中,诱导学生思考,挖掘学生潜力,德智并重。

美国的哈佛大学是仿照剑桥的伊曼纽尔学院而建的。哈佛建校后,由于财政拮据,虽然没有整体照搬牛津剑桥的导师制,但依然延续了这种中世纪的教学传统。一个导师不仅负责指导所有的课程,而且他的报告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升降。1737年,哈佛废除了一个导师教授一个班所有课程,四个导师负责不同科目的做法。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哈佛任命了42名导师。艾伯特洛厄尔于1909年出任哈佛大学校长,确立了“集中与分散课程、寄宿制、导师制、荣誉学位”的制度。导师制与哈佛实行的集中式和分布式课程密切相关,这使得哈佛的导师制有了新的特点。首先,导师制的设立是为了帮助学生准备始于1914年的集中与分散课程的考试。所以每个系的导师数量取决于学习集中课程的学生数量。其次,导师制是职能,不是职称。不仅年轻教师,教授也应该当导师。洛厄尔离任前,“导师制不仅使哈佛的导师们树立了更好地培养有志学者的信念,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每个毕业班大约有40%的学生获得了他们专业领域的荣誉学位。“20世纪50年代,哈佛规定每个导师带6个学生。今天,哈佛仍然实行导师制。

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制建立于20世纪初。1902年,伍德罗威尔逊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第十三任校长,并引入了导师制。威尔逊的导师制虽然源于牛津,但与牛津的导师制不同。具体方法是将高年级学生分组,每组要与一位导师建立密切联系。在导师的指导下,个人阅读和小组讨论可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根据学生的生活态度、训练背景、学习兴趣、成绩等进行分组。大部分导师都是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他们不仅是学生的导师,也是学生的伙伴和引路人。随着导师制的发展,如今普林斯顿的导师制不再局限于高年级学生。在低年级,每个正在攻读学士学位的学生通常都有一个由我们学院的一位教授担任他的初级导师的学习指导,负责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介绍专业和选择课程。在生活方面,每20名新生配备一名研究生或大四学生的生活指导,负责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导师是所在系的教授,负责帮助指导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和独立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课堂上的教与学的关系要密切得多。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导师的各种启发,还可以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在学业上和为人上都更加成熟。

1998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中建议,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一个导师。导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

导师制诞生于14世纪的牛津和剑桥。虽然它可能有各种局限性,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这些名校教育过程的精髓。关键在于: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个别指导、以身作则和说服教育;教学内容德智体并重;营造和谐、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些导师制已经超越了作为教学手段的功能,成为一种过程,一种影响学生的过程。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本科学院院长格尔格斯所说,这是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太实用的教育培养不出高层次的人才。自信、责任感、组织能力、奉献精神等品质,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才能逐渐形成。”对于学校来说,这样的环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学校品格和灵魂的载体,成为取之不尽的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一旦长期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导师的教导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以批判的精神研究事物、从事学习的态度和影响一生的思维方式。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精神与心灵的和谐,使学生“在保持尊严、发挥能力的同时,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要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以及各种相当均衡、成熟的知识。”这些因素,在形式上看似与一流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无关,却恰恰是一个学生成为一流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基础。

(摘自顾先林《导师制、下午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

这个网站是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一键举报。

更多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导师制是什么(高校导师制)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